|咨询电话
抽血、输液或打针后,针眼周围出现淤青是常见现象,但为什么会这样?需要担心吗?如何正确处理?这篇科普为你解答疑惑。
一、为什么拔针后会出现淤青?
淤青(医学称“皮下淤血”)的本质是少量血液从血管渗出到皮下组织,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:
1. 按压不当
按压时间不足: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(<5分钟),血液未完全凝固。
按压位置偏移:未垂直按压皮肤穿刺点,而是压住了血管进针点,导致渗血。
揉搓或活动:按压后揉搓针眼或立即弯曲手臂(如抽血后),易使血管“漏血”。
2. 血管脆弱
- 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或长期服用激素者,血管弹性差,更易破损。
3. 血小板或凝血功能异常*
- 血小板减少症、凝血障碍疾病或服用抗凝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会延缓止血。
4. 技术因素
- 针头较粗(如输血针)、反复穿刺同一血管,可能增加淤血风险。
---
二、出现淤青怎么办?
1. 正确处理步骤
- 第一步:延长按压时间
发现渗血后,立即用干净棉签或纱布垂直按压穿刺点,持续10-15分钟(凝血功能正常者)。
- 第二步:冷敷消肿
24小时内用冰袋(包裹毛巾)冷敷淤青处,每次10-15分钟,每日2-3次,可收缩血管、减少出血。
- 第三步:热敷促进吸收
48小时后改用温热毛巾敷淤青(40℃左右),每次15分钟,每日2-3次,加速淤血消散。
2. 避免错误操作
- ❌ 揉搓或按摩淤青部位(可能加重出血)。
- ❌ 立即热敷或泡热水澡(24小时内热敷会扩张血管,加剧淤青)。
- ❌ 剧烈运动或提重物(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压力)。
---
三、如何预防淤青?
1. 按压技巧*
- 拔针后伸直手臂,用指腹(非指尖)按压皮肤穿刺点+血管进针点,持续5-10分钟。
- 按压时观察针眼,确保无渗血后再松手。
2. 其他细节
- 抽血后2小时内避免拎重物或过度弯曲手臂。
- 抽血前保持身体温暖,促进血管扩张(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,增加穿刺难度)。
四、小贴士
- 抽血后淤青≠护士技术差,可能与个人体质相关。
- 淤青颜色变化是正常现象:红/紫→青/蓝→黄/绿→消散,代表血红蛋白分解过程。
- 担心淤青影响外观?48小时后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(喜辽妥)促进吸收。
总结:
拔针后淤青多是轻微皮下出血,科学护理即可加速恢复。掌握正确按压方法、冷热敷时机,配合日常防护,能有效减少发生概率。若伴随异常症状,及时就医排查隐患即可,无需过度焦虑!